服务“三农”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文章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15-08-07 14:53:43
“三农”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大型商业银行横跨城乡,服务“三农”除面临客户弱质性、风险多重性等普遍性金融难题外,还面临城乡二元结构与一体化经营、“三农”客户金融需求特殊性与经营标准化、“三农”业务分散性与管理集中化等特殊挑战。从农业银行的实践看,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要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
商业化经营与履行社会责任
加大“三农”金融服务力度,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三农”改革发展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商业化服务“三农”面临更多机遇。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一契机,平衡好“三农”业务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股改上市以来,农业银行坚持股改不改服务“三农”方向、上市不减服务“三农”力度,在积极加大“三农”业务投入的同时,不断提高“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2014年6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3万亿元,比2008年底(股改剥离后)增加1.4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5553亿元,为超过1000万农户提供了资金支持;县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300多亿元,支持客户数超过60万户;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贷款余额达4294亿元,有力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金融服务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域及70%的行政村,为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对全行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实现了成本和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农业银行将始终坚持“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三农”业务价值创造能力。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三农”和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粮食生产和收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加大对“三农”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在县域落地的骨干企业和项目,着力推进小微企业专营体系建设,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小微企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践行普惠金融责任。进一步加大“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建设力度,提升农民群众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积极加强与地方财政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扶贫富农贷款的范围;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分别出台专门扶贫方案,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要以普惠金融业务为抓手,扩大客户基础,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努力提高“三农”业务价值创造能力。积极抢抓县域中高端客户,提升优质客户占比;顺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分区域、分业务、分客户实行差异化定价,不断加强定价管理水平,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为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统筹协调与差异化管理
“三农”客户与城市客户差别较大,城市金融的运作模式无法适应“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必须在全行统一管理框架下,对“三农”业务进行差异化的体制机制安排。
为有效实现对“三农”业务的差异化管理,农业银行实施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构建“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组织架构,确定清晰的管理和业务边界,不断增强县支行的服务能力和经营活力。在运行机制上,对三农金融事业部实行单独的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和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核激励与约束等“六个单独”政策。在信贷政策上,构建“以年度信贷政策指引为引领、以涉农产行业政策为基础、以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为重点”的“三位一体”信贷政策制度体系,搭建差异化“三农”业务信贷管理体系。实践证明,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为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银行将在加强全行统筹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业务的差异化管理力度。一是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在全行范围内推开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优化调整部门职责,完善相关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差异化政策的顶层设计。系统梳理“三农”信贷制度、业务流程、考核激励等政策存在的问题,着力进行优化调整,增强适用性。三是引导县支行差异化发展。引导东部地区县支行积极抢抓经济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机遇;鼓励新疆、云南和东北等地区县支行,加大对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等的支持力度;督促中部地区产粮大省的县支行,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持粮食生产上做出新贡献。
“三农”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加快业务发展必须以风险的有效防控为前提。“三农”客户实力相对较弱、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影响,发展“三农”业务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更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制度和工具。
近年来,农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组织体系上,在总分行设立“三农”风险管理中心,在县支行设立风险管理部或相应岗位,充实了“三农”风险管理人员。在政策制度上,制定下发一系列专项制度办法,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在管理能力上,开展以基础管理和基层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双基建设”活动,大力推进县支行合规文化建设。2008年至2014年6月末,“三农”不良贷款由458亿元降至407亿元,不良率由5.51%降至1.6%。
农业银行将在积极拓展“三农”业务的同时,进一步丰富风险防控手段。一是以业务转型主动防控风险。积极利用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等调节手段,引导分支行主动退出高风险行业,大力开展新兴业务,调整业务结构,降低风险水平。二是以多方合作有效分散风险。推动建立政府背景的“三农”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与农村经济组织的合作,在客户推荐、贷款担保、贷后管理等方面,协助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有效实现大型商业银行资金优势和中小金融机构地缘优势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加强监测及时预警风险。健全“定期监测、实时监测、专题监测”三位一体的“三农”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预警。
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三农”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客观存在。在大型商业银行一体化运作模式下,容易导致金融资源向城市倾斜,必须建立有效的资源保障机制,满足服务“三农”的需要。
农业银行依托事业部管理框架,对服务“三农”实行单配资源的政策。在信贷资源上,按照高于全行贷款增速2—3个百分点的标准,单独安排“三农”和县域贷款计划。在财务资源上,按照“三农”单列、战略倾斜的原则,单独匹配财务费用、工资费用及固定资产投入,有效保障县支行业务发展。在人力资源上,单独下达县域支行校园招聘专项计划和最低用工控制计划,坚持校园招聘计划的50%用于县域支行,同时加大村官招聘、合同制柜员招聘力度。
农业银行将在继续加大“三农”业务资源配置力度的同时,积极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努力实现“投入与产出相衡”。一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考量宏观环境、区域经济及基层行发展情况,在不同区域、行业和分行之间合理分配业务资源,进一步增强资源配置科学性。二是积极推动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农户贷款“集中审批”、小微企业“批量营销”、县域大客户“平行作业”等模式,有效降低业务成本。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扶持。用足用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和农户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普惠性优惠政策。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三农”金融部差别准备金、监管费减免、营业税优惠等专项扶持政策的落实。
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
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灵魂。市场和客户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围绕市场和客户的新需求开展业务创新,才能帮助商业银行更好拓展市场、维护客户。
近年来,针对新时期“三农”客户特点,农业银行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在产品服务上,创新了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机具等多种新型抵押担保方式,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小微企业简式快速贷款、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等多种产品。目前,“金益农”品牌下的“三农”专属产品118项,基本能涵盖“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在信贷审批上,初步搭建了“专业独立审查、共享审议(审批)平台”的“三农”信贷评审通道,执行了限时办结和重点项目优先办结制度。在服务渠道上,开发了离行式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流动服务车、流动客户经理组、移动银行服务包等新型服务方式,大幅提升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
农业银行将以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县域旅游、农村流通体系、农村普惠金融等7大方面为重点,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服务“三农”品牌和亮点。一是创新政策制度。针对涌现的新业态、新主体,在准入条件、利率定价、还款方式及贷款期限等方面加大信贷政策创新力度。二是创新特色产品。围绕7大重点领域,创新推出一批好用实用的拳头产品,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直接抵押”“集体建设用地开发项目收益权质押”“复垦增加的用地指标抵押”等担保方式,进一步推广现有担保方式,有效破解“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PPP模式特点,创新推出“信贷+投行”金融服务模式;顺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围绕新型农户,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农户金融服务模式;以惠农卡和金穗惠农通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探索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模式;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积极打造服务“三农”互联网金融模式。
商业化经营与履行社会责任
加大“三农”金融服务力度,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三农”改革发展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商业化服务“三农”面临更多机遇。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一契机,平衡好“三农”业务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股改上市以来,农业银行坚持股改不改服务“三农”方向、上市不减服务“三农”力度,在积极加大“三农”业务投入的同时,不断提高“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2014年6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3万亿元,比2008年底(股改剥离后)增加1.4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5553亿元,为超过1000万农户提供了资金支持;县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300多亿元,支持客户数超过60万户;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贷款余额达4294亿元,有力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金融服务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域及70%的行政村,为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对全行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实现了成本和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农业银行将始终坚持“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三农”业务价值创造能力。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三农”和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粮食生产和收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加大对“三农”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在县域落地的骨干企业和项目,着力推进小微企业专营体系建设,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小微企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践行普惠金融责任。进一步加大“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建设力度,提升农民群众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积极加强与地方财政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扶贫富农贷款的范围;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分别出台专门扶贫方案,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要以普惠金融业务为抓手,扩大客户基础,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努力提高“三农”业务价值创造能力。积极抢抓县域中高端客户,提升优质客户占比;顺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分区域、分业务、分客户实行差异化定价,不断加强定价管理水平,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为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统筹协调与差异化管理
“三农”客户与城市客户差别较大,城市金融的运作模式无法适应“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必须在全行统一管理框架下,对“三农”业务进行差异化的体制机制安排。
为有效实现对“三农”业务的差异化管理,农业银行实施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构建“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组织架构,确定清晰的管理和业务边界,不断增强县支行的服务能力和经营活力。在运行机制上,对三农金融事业部实行单独的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和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核激励与约束等“六个单独”政策。在信贷政策上,构建“以年度信贷政策指引为引领、以涉农产行业政策为基础、以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为重点”的“三位一体”信贷政策制度体系,搭建差异化“三农”业务信贷管理体系。实践证明,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为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银行将在加强全行统筹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业务的差异化管理力度。一是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在全行范围内推开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优化调整部门职责,完善相关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差异化政策的顶层设计。系统梳理“三农”信贷制度、业务流程、考核激励等政策存在的问题,着力进行优化调整,增强适用性。三是引导县支行差异化发展。引导东部地区县支行积极抢抓经济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机遇;鼓励新疆、云南和东北等地区县支行,加大对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等的支持力度;督促中部地区产粮大省的县支行,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持粮食生产上做出新贡献。
“三农”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加快业务发展必须以风险的有效防控为前提。“三农”客户实力相对较弱、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影响,发展“三农”业务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更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制度和工具。
近年来,农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组织体系上,在总分行设立“三农”风险管理中心,在县支行设立风险管理部或相应岗位,充实了“三农”风险管理人员。在政策制度上,制定下发一系列专项制度办法,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在管理能力上,开展以基础管理和基层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双基建设”活动,大力推进县支行合规文化建设。2008年至2014年6月末,“三农”不良贷款由458亿元降至407亿元,不良率由5.51%降至1.6%。
农业银行将在积极拓展“三农”业务的同时,进一步丰富风险防控手段。一是以业务转型主动防控风险。积极利用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等调节手段,引导分支行主动退出高风险行业,大力开展新兴业务,调整业务结构,降低风险水平。二是以多方合作有效分散风险。推动建立政府背景的“三农”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与农村经济组织的合作,在客户推荐、贷款担保、贷后管理等方面,协助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有效实现大型商业银行资金优势和中小金融机构地缘优势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加强监测及时预警风险。健全“定期监测、实时监测、专题监测”三位一体的“三农”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预警。
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三农”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客观存在。在大型商业银行一体化运作模式下,容易导致金融资源向城市倾斜,必须建立有效的资源保障机制,满足服务“三农”的需要。
农业银行依托事业部管理框架,对服务“三农”实行单配资源的政策。在信贷资源上,按照高于全行贷款增速2—3个百分点的标准,单独安排“三农”和县域贷款计划。在财务资源上,按照“三农”单列、战略倾斜的原则,单独匹配财务费用、工资费用及固定资产投入,有效保障县支行业务发展。在人力资源上,单独下达县域支行校园招聘专项计划和最低用工控制计划,坚持校园招聘计划的50%用于县域支行,同时加大村官招聘、合同制柜员招聘力度。
农业银行将在继续加大“三农”业务资源配置力度的同时,积极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努力实现“投入与产出相衡”。一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考量宏观环境、区域经济及基层行发展情况,在不同区域、行业和分行之间合理分配业务资源,进一步增强资源配置科学性。二是积极推动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农户贷款“集中审批”、小微企业“批量营销”、县域大客户“平行作业”等模式,有效降低业务成本。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扶持。用足用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和农户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普惠性优惠政策。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三农”金融部差别准备金、监管费减免、营业税优惠等专项扶持政策的落实。
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
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灵魂。市场和客户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围绕市场和客户的新需求开展业务创新,才能帮助商业银行更好拓展市场、维护客户。
近年来,针对新时期“三农”客户特点,农业银行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在产品服务上,创新了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机具等多种新型抵押担保方式,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小微企业简式快速贷款、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等多种产品。目前,“金益农”品牌下的“三农”专属产品118项,基本能涵盖“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在信贷审批上,初步搭建了“专业独立审查、共享审议(审批)平台”的“三农”信贷评审通道,执行了限时办结和重点项目优先办结制度。在服务渠道上,开发了离行式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流动服务车、流动客户经理组、移动银行服务包等新型服务方式,大幅提升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
农业银行将以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县域旅游、农村流通体系、农村普惠金融等7大方面为重点,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服务“三农”品牌和亮点。一是创新政策制度。针对涌现的新业态、新主体,在准入条件、利率定价、还款方式及贷款期限等方面加大信贷政策创新力度。二是创新特色产品。围绕7大重点领域,创新推出一批好用实用的拳头产品,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直接抵押”“集体建设用地开发项目收益权质押”“复垦增加的用地指标抵押”等担保方式,进一步推广现有担保方式,有效破解“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PPP模式特点,创新推出“信贷+投行”金融服务模式;顺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围绕新型农户,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农户金融服务模式;以惠农卡和金穗惠农通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探索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模式;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积极打造服务“三农”互联网金融模式。
上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下一篇:如何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