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我省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3046万亩,总产1.02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1%和16.6%;总产值1527.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7.4%;出口创汇20.1亿美元,占全国的31.2%;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00万亩,占全国的2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日光温室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部分蔬菜种子大量依靠进口;国内外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加大;其他省市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朝阳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显著特点。2009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总产值达124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83%、372%、332%,菇农人均食用菌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食用菌综合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二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食用菌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产出能力较低,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发达国家低40%左右;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比例不足30%,且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市场开发不够,人均消费量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少,经费不足,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行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山东蔬菜产业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规模化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三)发展目标。
1.蔬菜产业。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5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1亿吨,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0%左右;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2.食用菌产业。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食用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45%;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名优品牌100个;食用菌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蔬菜产业。
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寿光市、莘县、滕州市、沂南县、苍山县、泰安市岱岳区、青州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原县、昌乐县、泗水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齐河县、单县、阳谷县、冠县、茌平县、诸城市、金乡县、莱西市、安丘市、商河县、肥城市、枣庄市薛城区、成武县、济阳县、邹城市、胶南市、高唐县、曹县、莒县、沂水县、陵县、广饶县、鱼台县、东阿县、济宁市任城区、定陶县、莒南县、海阳市、临清市、郓城县、莱芜市莱城区、临沂市河东区、高密市、新泰市、高青县、枣庄市峄城区、济南市历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费县、昌邑市、临邑县、章丘市、惠民县、莱州市等56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2.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以山东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苍山大蒜、金乡大蒜、莱芜生姜、章丘大葱、潍县萝卜、胶州大白菜、昌乐西瓜、马家沟芹菜、曹县芦笋、烟台地黄瓜、青州银瓜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以具有地方名产蔬菜的县(市、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域。
3.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肥城市、莱阳市、高密市、诸城市、安丘市、成武县、莱州市、金乡县、胶州市、临邑县、东明县、昌乐县、莱芜市莱城区、莱西市、曹县、青州市、平度市、滕州市、苍山县、巨野县、广饶县、兖州市、济南市长清区、泰安市岱岳区、临沂市河东区、博兴县、寿光市、郯城县、乐陵市、菏泽市牡丹区、武城县、夏津县、胶南市、单县、即墨市等35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二)食用菌产业。
1.突出增量提质。着眼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在香菇优势区(以惠民县、栖霞市、胶南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度市、滕州市、日照市岚山区、文登市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菇优势区(以邹城市、莘县、定陶县、武城县、巨野县、单县、郓城县、平原县、禹城市、新泰市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区(以青州市、齐河县、苍山县、梁山县、高青县、莱芜市莱城区、高密市、滕州市等为核心地区)、珍稀菇类优势区(以新泰市、冠县、东平县、利津县、邹平县、平阴县、济阳县、蒙阴县、宁阳县、东平县、沂水县、广饶县、泰安市岱岳区、汶上县等为核心地区)、黑(毛)木耳优势区(以费县、莒县、新泰市、鱼台县、金乡县、微山县、梁山县、枣庄市山亭区等为核心地区)、平菇优势区(以聊城市东昌府区、枣庄市台儿庄区、章丘市、寿光市、曲阜市、阳谷县、枣庄市薛城区、昌邑市、禹城市等为核心地区)等优势区域,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菌种繁育场(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专业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
2.突出增效增收。围绕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区域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突出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四、政策措施
(一)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改造老旧棚室50万个,升级改造率达到80%以上;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省里重点扶持50个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30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包以上的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
3.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和食用菌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达到路、水、电齐全,为生产提供保障。
(二)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加强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建设蔬菜种业研发基地,加快蔬菜进口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加大食用菌名特优和珍稀品种选育力度,实施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在泰山、沂山、蒙山等十大山脉开展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采集、保护、驯化和开发利用,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开展蔬菜提质增效工程,利用5年时间,遴选10项技术成果,在100个蔬菜主产乡(镇)进行转化推广,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推进菌渣高效利用,构建“动物、植物、食用菌”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着重进行50个新品种展示和20个新技术示范。
3.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抓好42个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省、市、县(市、区)三级要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厂化生产基地;强化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2.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的建设。
3.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
4.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四)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蔬菜产品进行研制,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5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搞好信息服务;建设和改造30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蔬菜重点产区批发市场。
4.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蔬菜品牌。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产业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上一篇: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
下一篇: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