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政策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文章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13-02-04 16:10:54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感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结构升级潮流的客观要求;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再造山东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统一思想,明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2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际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新趋势,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新目标,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新战略,突出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能源和海洋开发等重点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平台载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3基本原则。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突破,区域带动;科技先导,创新驱动;产业集聚,链条延伸;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推进,配套联动。

  4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0%,成为带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劳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其中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开发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长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成长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居国内前列,培植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极具产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生产的重要基地。

  三、突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5新材料产业。

  ——高性能纤维。充分发挥我省高性能纤维材料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装备,生产高端制品,打造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玻璃纤维四大产业链,满足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需求,建设我国重要的高性能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

  ——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开发TDI、新一代MDIHDI等异氰酸酯生产工艺及成套生产设备,加快实现聚氨酯主要原料尤其是高附加值异氰酸酯的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打造以万华工业园为重要载体的聚氨酯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开发含氟聚合物和膜材料,加快系列产品产业化,推广氯碱离子膜的应用,推进燃料电池膜产业化,拉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以东岳为龙头的含氟聚合物及膜材料特色产业链。

  ——特种金属材料。积极开发新型合金功能材料,加快镁铝合金、硅铝键合丝、高性能电子铜箔、环氧玻璃布基覆铜板、集成电路用低弧度金丝、纳米金等新型材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培植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精品钢新型材料。重点发展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高速铁路用钢、高等级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钢等关键钢材新品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攻关,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着力打造精品钢材产业基地。

  ——功能陶瓷。加强信息功能材料、纳米尺度薄膜与粉体材料、能源与生物功能材料、磁性电子材料等陶瓷材料的技术开发,积极推进无铅、无镉以及纳米基瓷料等节能环保陶瓷的创新和产业化,建设我国重要的功能陶瓷研发生产基地。

  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开展量子通信技术研发,突破量子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开发远距离、高速率量子通信实用化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加快其在政府、金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集成电路。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以济南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和应用电子产品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高端计算机。重点支持高性能计算、云计算、面向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和高可信计算等产品的研发,加快发展高端容错、工业控制和高性能计算机;研发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服务器,巩固发展我省高端服务器的领先地位;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新型显示。超前布局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搭建OLED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平台,以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为重点,突破AMOLED基板、真空镀膜、薄膜封装等共性技术,支持AMOLED面板产业化;集中力量突破数字视频压缩编解码芯片、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液晶电视、OLED电视、激光电视、三维电视等数字电视。

  ——高端软件。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努力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7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太阳能。发挥骨干企业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突破光热利用、系统集成等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先进工艺,开发推广一批光热利用和光伏发电新产品,打造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两大产业链,建设济南、德州两大太阳能产业基地,打造潍坊、东营、威海、菏泽太阳能产业集群。

  ——风能。鼓励实施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加快推进大型风电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容量风电机组、发电机,以及机械传动、运行控制等子系统,形成从材料、叶片、塔筒、主轴、控制系统、发电机到风电机组的产业链,建设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核能。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加快海阳、荣成核电站建设,发挥山东核电、烟台台海玛努尔等骨干企业的优势,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强系统设计和设备研发制造,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装备品牌,着力打造烟台、威海两个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生物质能。重点发展以废弃油脂等为原料的液体燃料,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加快突破生物沼气利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鼓励在规模化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沼气发电站。大力支持生物质锅炉、物化转换成套装备、沼气发电机组等生物质能装备的研发制造。

  ——智能电网。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和应用,支持电网企业进行智能化电网改造,实施新能源和智能电网融合工程,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尽快突破电池阳极材料、电池隔膜及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大容量电池产业化技术,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油电混合型公交客车、电动载货车、多功能特种车、电动轿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和推广力度,建设北汽福田、中通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基地,带动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节能技术及装备。加快突破一批重点领域节能关键技术,围绕重大节能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及装备;开发推广余热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节能机电、半导体照明等节能技术及产品,带动能效整体水平提高。

  ——环保技术及装备。鼓励研究开发“三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大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示范推广力度。实施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对钢铁、发电、焦炭、化工、造纸、印染、发酵等重点行业的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污水、废气以及固体排放物的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重点在化工、建材、冶金、有色等行业实施一批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工业余热、工业废水、高炉煤气、废旧设备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新技术,示范推广一批循环经济关键装备,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8新医药和生物产业。

  ——新医药。以原料药、化学创新药、生物技术药、疫苗与诊断试剂、现代中药、海洋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急需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山东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综合性新药开发技术大平台,加快建设鲁中(济南、淄博、潍坊)、鲁南(济宁、枣庄、临沂、菏泽)、半岛(青岛、烟台、威海)新医药产业聚集区,推动医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我省医药产业。

  ——生物育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的小麦、玉米、棉花、花生、马铃薯等重要粮棉作物良种,一批优良果蔬品种,一批优良畜禽品种和一批名优特稀的鱼虾贝参等优良水产品种,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育种基地。

  ——生物制造。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应用优良菌种选育、生物发酵、在线控制、高纯度过滤、新型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着力培植玉米、小麦、大豆、海洋副产物等深加工产业链,开发生产系列食品、化学品和新型生物材料制品,加快发展生物酶工程产业,实现生物制造大省到强省的跨越。

  9海洋开发产业。

  ——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开发和资源勘察基地。

  ——海水健康养殖。综合运用海水增养殖和疾病控制新技术,建设海水健康养殖基地和海洋牧场,推动我省传统渔业向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产品安全为标志的现代渔业转变。

  ——海洋精细化工。加快发展以海水淡化、海水提取溴、镁等为主的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生产溴系阻燃剂、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等深加工产品,完善海洋化工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重点开发海洋焊接、建筑、防腐、污染清除等工程技术和专用材料,加快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临港机械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洋电力装备、海洋勘测海底布缆装备、海洋仪器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实施以海洋水文预报、海况预测预报、海底通信及现代海洋观测为主的“数字海洋”工程,把胶东半岛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端船舶制造。重点发展以重载集装箱船、大吨位客货滚装船、豪华游艇、邮轮等为主的特种船舶和船用配套产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海底资源勘探开发。重点发展深(远)海环境监测、资源勘查技术与装备,深海运载和作业技术与装备成果的应用;推进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开发多金属结核、结壳、热液硫化物开采技术和装备;形成具备深(远)海空间利用技术的集成与服务能力的国家深海开发基地。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开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风能区划及发电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重点发展万千瓦级潮汐电站、百千瓦级波浪和海流能机组技术及相关设备的产业化,鼓励开发温差能综合海上生存空间系统,推广应用海洋生物质能技术,建设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试验基地,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1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数控加工装备。重点发展二次开发功能的开放式数控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高档数控加工刀具、车铣钻镗磨等多种工艺复合的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数控加工装备,提升智能化控制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轨道交通设备。依托青岛高速列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车济南轨道交通公司,突破空气动力学分析、牵引传动与制动、运行控制、轨道结构、关键材料及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新一代高速列车、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装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通用航空装备。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机遇,研发制造飞机整机、关键配套零部件和地面装备等重点产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特色鲜明的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

  ——石油装备。重点发展新型石油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系列产品和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型化、深海化、专业化油气装备,建设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1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准确把握世界新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政府各类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立足自主创新,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12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孵化基地,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积极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

  1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势技术领域,支持企业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14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3%5%以上;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定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5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大力发展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风险投资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16加快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依法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我省企业参加各类标准制定,对参与或牵头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在安排科技专项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

  1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实行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等政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为载体,实施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泰山学者”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凝聚工程,重点引进一批省外和海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尽快形成山东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高地。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加强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共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战略新兴产业集聚。

  18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抓好济南、青岛、烟台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全省创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自主创新,到2020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全国前5位,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五、深化开放合作,拓宽发展新空间

  19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拓宽交流新渠道,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省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完善合作机制,深化中德、中乌、中俄、中法、中白、中古等科技合作,支持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到我省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和重大专项;鼓励海外人才携科技成果到我省进行产业化;吸引具有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国际知名专家到我省兼职。

  20 提高利用外资的产业技术水平。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更多的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外商到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到我省设立合作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依托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大力发展软件、医药等服务外包产业。

  21开展全方位的国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推动国家级科研院所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和分中心,加快筹建中科院山东分院。鼓励国内各研发机构申报和参与山东省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促进省外科研机构、企业与省内有关机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地区和城市的对接与合作。 

  22支持企业跨国经营。鼓励我省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境外收购、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国际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运用先进的研发手段,不断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国际品牌,为国内企业跨越发展提供支撑。支持我省高技术企业到境外开发战略资源,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组织企业联合走出去,参与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建立健全我省拟境外投资企业信息库,定期发布相关信息,为省内企业境外投资和开展合作提供服务。

  六、完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进一步优化现有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每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不少于10亿元,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培育等。各地也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上下配套联动的资金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24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模式。每年筛选确定一批省级项目、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基地,搞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扶持。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扶持,鼓励政策性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引导设立一批专业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资金总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25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内外上市步伐,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到主板、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选择一批信用等级高、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区域聚集企业发行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鼓励非上市企业充分利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股权交易,完善发展全省统一的股权场外交易市场,推动一批高风险、高收益、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26加快推动创业投资发展。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特别是积极争取设立中央财政参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地方财政参股的创投基金。鼓励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吸引央企、民企、外资等各类社会资本在我省设立创投基金,助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7实行优惠的土地政策。各级政府应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供地,对属于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28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发挥优质资源富集地带的优势,尽快建成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为载体,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避免盲目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链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式发展。

  29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制定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应用计划,有序开展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发挥政府采购的拉动作用,调整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及时发布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引导企业主动规避贸易壁垒、汇率波动等风险。

  30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作风和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对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介绍国家和省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31建立企业主动追求创新的内在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高技术的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引导国有资本向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科技、人才、品牌等优势企业集聚。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融资条件,搞好配套服务,加快发展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行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并购联合,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32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扶持应用型科研院所转换机制,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经济、科技合作关系,兴办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兴办创新型企业,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创、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33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审批、财税、投融资、土地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八、加强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34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35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成立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6强化规划引导。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策引导,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综合效益。 

  37建立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检查,及时督促,确保省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各级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

  附件:山东省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名单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附件:

山东省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名单

  1 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聚氨酯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循环经济一体化项目

  2 山东润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及配套30万吨己二腈产业化项目

  3 山东东岳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21万吨含氟高分子聚合物产业化项目

  4 山东美晨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件热塑弹性体新材料产业化项目

  5 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新型高分子材料AMB树脂产业化项目

  6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系列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项目

  7 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工业用间位芳纶产业化项目

  8 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风力发电叶片用高强、高模玻璃纤维纱生产线建设项目

  9 邹平金刚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性能氧化铝陶瓷新材料产业化项目

  10 山东双连制动材料有限公司高档陶瓷纤维增强树脂基配方汽车用刹车片产业化项目

  11 山东金鸿集团有限公司反应烧结碳化硅防弹陶瓷产业化项目

  12 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航空航天用铝合金中厚板生产线建设项目

  13 山东创新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轨道交通轻量化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

  14 莱芜市新艺粉末冶金制品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低合金高密度粉末冶金轿车零部件产业化项目

  15 菏泽广源铜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电子电器高精度铜带箔产业化项目

  16 山东华盛荣镁业公司年产2000吨宽幅板材、7500吨挤压型材、板坯及100万平方米蜂窝板产业化项目

  17 山东旭锐化学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性能无卤阻燃母料产业化项目

  18 滨州益谦非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变压器用非晶合金带材产业化项目

  19 山东领潮新材料有限公司环保型甲壳素纤维交流静电植绒新材料产业化项目

  20 山东科大鼎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金属键合丝产业化项目

  21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建设项目

  22 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济南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网建设项目

  23 山东省计算中心山东省云计算平台建设及应用项目 24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操作系统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25 海信集团TD-SCDMA终端测试系统建设项目

  26 海尔集团公司基于3G网络的家庭网络生活中心项目27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LED背光模组产业化项目

  28 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低成本高效率蓝光LED外延及芯片产业化项目

  29 青岛杰生电气有限公司大功率蓝光芯片和紫外UV-LED产业化项目

  30 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物流园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31 山东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国产密码技术的物联网安全平台产业化项目

  32 山东中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内网安全保密综合管理平台产业化项目

  33 威海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数字勘探采集系统项目

  34 文登威力高档工具有限公司基于RFID的标签标识设备制造项目

  35 山东康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高压电缆网多状态预警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

  36 山东山大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能质量控制装置产业化项目

  37 淄博恒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亿片IC卡封装载板产业化项目

  38 皇明洁能控股有限公司年产180千米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高温集热管产业化项目

  39 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700MW 光伏电池片产业化项目

  40 夏津奥德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500MW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建设项目

  41 山东舜亦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0MW太阳能光伏产品垂直一体化项目

  42 山东孚日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新建CIGSSe(铜铟镓硫硒化合物)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项目

  43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万辆新能源客车及节能型客车产业化项目

  44 淄博国利新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超级动力电容产业化项目

  45 淄博正华助剂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平方米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产业化项目

  46 海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磷酸铁锂产业链建设项目

  47 北车风电有限公司2.5~5兆瓦风电机组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48 山东长星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0台3MW风电机组产业化项目

  49 山东瑞其能电气有限公司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项目

  50 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51 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核电设备产业化项目

  52 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核电装备大型铸锻件产业化项目

  53 贝莱特空调有限公司年产20000套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型中央空调产业化项目

  54 景津压滤机集团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高压聚丙烯隔膜快速压滤机产业化项目

  55 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0万条轿车、轻卡及200万条全钢载重高性能子午线轮胎产业化项目

  5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与工程机械模块化混合动力总成产业化项目

  57 康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型高速汽、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58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离子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化项目

  59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沼气产业化示范项目

  60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处理2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61 山东格兰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废旧聚酯瓶片回收综合利用项目

  62 山东招金集团招远黄金冶炼有限公司低品位多元素综合利用项目

  63 国家山东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大平台济南产业化基地和烟台生物科技园建设项目

  64 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新型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项目

  65 山东瑞华同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激光医疗产业化项目

  66 山东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无痛、高压给药装置生产项目

  67 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系列化学创新药物产业化项目

  68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

  69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抗肿瘤注射剂药物及脂肪乳大容量注射剂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

  70 山东新花城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年产2500万支国家一类新药银杏内酯B注射剂配套原料药产业化项目

  71 山东润泽制药有限公司头孢类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 72 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抗生素类新药美洛西林钠产业化项目

  73 新发药业有限公司6000吨/年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B2项目

  74 烟台市拓普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抗原抗体及快速检测试剂盒项目

  75 山东信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用高新疫苗与生化制品建设项目

  76 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动物粘膜免疫促进剂--倍利素项目

  77 山东志诚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阿维菌素生物制药产业化项目

  78 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中植棉2号、鑫秋2号产业化项目

  79 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公司新型生物基材料产业化项目

  80 日照金禾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柠檬酸生物转化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

  81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玉米芯纤维废渣综合利用项目

  82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植物提取物产业化项目

  83 谷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大豆肽产业化项目

  84 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项目

  85 青岛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项目

  86 山东省意可曼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5万吨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PHA(聚羟基烷酸酯)产业化项目

  87 山东宝莫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D-乳酸及3万吨高性能聚乳酸项目

  8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

  89 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寡糖产业化项目

  90 山东荣信水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产品副产物酶技术利用产业化项目

  91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5万亩海洋牧场建设项目

  92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系列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化项目

  93 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重型海上采油生产平台项目

  94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多用途重吊船整船研发建造项目 95 济南巨能液压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六万吨级重型模锻设备产业化项目

  96 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激光加工装备产业化项目

  97 威海华东重工有限公司重型装备产业化项目

  98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MAN发动机产业化项目 99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巨型子午线轮胎制造装备产业化项目

  100 烟台睿创微纳技术有限公司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芯片、器件暨整机产业化项目(一期)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

单位信息

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