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3-02-04 16:22:11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二月十二日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9〕95号),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我省基础和优势,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以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为发展重点,以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培植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省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立足我省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重点行业,盘活存量与培植增量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抓,集中资源,加大投入,优化提升我省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积蓄发展后劲。
2.超前谋划,稳步推进。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落实好扩内需、保增长应对措施的同时,针对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培育一批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
3.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性地组织实施一批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带动性作用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4.企业主体,政策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投资、金融、税收、服务等政策,支持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三)主要目标。到2012年底,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00亿元。努力实现“七个一批”,一是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300个;
二是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创新型企业200家,其中产值过10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50家;
三是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实施,重点支持50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8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100家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五是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优势骨干企业,省重点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六是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载体,力争2—3家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1—2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0家;
七是聚集一批创新团队,建设50个企业重点实验室、100个院士工作站,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
二、重点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总体部署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立足我省特色和优势产业,着眼于未来发展需求,重点培植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LED)、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高技术服务业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确立我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一)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发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集成电路、RFID芯片及读写机具、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产品、应用软件、新型显示器件、数字家庭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研发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服务器,确立我省高端服务器的领先地位。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
2.集成电路。建设EDA设计工具、测试环境,设计开发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等。围绕12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引进,开展消化吸收创新,培植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新兴产业。
3.应用软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CAD/CAM软件系统、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软件中间件、基于3G网络的通信应用软件、支持超级计算环境的应用软件及产品。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4.平板显示器。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开发新一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完善LED背光源液晶显示器模组工程化技术,形成LED背光源模组100万片的生产能力。
5.数字家庭。在现有数字化家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研究推广数字电视技术,扩大我省数字电视的覆盖率。
(二)新材料产业。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强化陶瓷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碳纤维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纶、玻璃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重点培育聚氨脂材料、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陶瓷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在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围绕轻质、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培育镁合金及制品、粉末冶金、电子基础材料产业集群。
1.碳纤维。开发千吨级CCF-1聚丙烯腈原丝纺丝工艺及装备、形成5000吨原丝、2000吨碳纤维、2000万平方米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开发煤制沥青、沥青基碳纤维生产工艺及装备,形成百吨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在航空航天材料、防弹材料、绝热材料、电极材料、电磁屏蔽材料、人工骨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2.芳纶纤维。围绕芳纶1313纤维及应用,开发化工过滤、耐高温防火织物和制品。围绕航空航天、电器绝缘、轮胎帘子线、通信电缆及增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开发千吨级芳纶1414(对位芳纶)聚合工艺及装备,形成1000吨纤维、1000吨芳纶纸、500万平方米纤维制品的生产能力。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开发纤维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线,形成5000吨纤维生产能力。研发防弹衣、高频绝缘材料、高性能弹力材料等制品。
4.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开发玻璃纤维与聚丙烯复合拉丝生产技术,形成2万吨/年复合纤维生产能力;研制玻璃钢管道、门窗、风力发电机叶片、汽车配件等产品。
5.TDI及聚氨酯制品。重点开发30万吨TDI生产工艺及成套生产装备、聚氨酯软质、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体、高档涂料、复合板材等产品,拉长聚氨酯产业链。
6.有机氟材料。立足我省聚四氟乙烯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开发离子膜、燃料电池膜、太阳能电池封装膜、织物整理剂、聚酰亚胺、氟橡胶等,确立我省高端氟材料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7.有机硅材料。重点开发硅油、硅树脂、硅橡胶和硅烷偶联剂等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形成10万吨有机硅加工能力。
8.陶瓷新材料。研究开发电子、生物、磁性、光敏等多功能陶瓷和氧化铝、氧化硅、碳化硅、氮化硅等结构陶瓷产品。
9.高纯镁及合金材料制品。开发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镁及镁合金的线、板、带等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培育镁合金材料及制品新兴产业。
10.粉末冶金及制品。围绕汽车、五金、电机等行业的需求,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制品,形成10万吨/年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能力。
11.电子基础材料。开发高性能电解铜箔和环氧玻璃布基覆铜板,形成1500吨/年高性能电解铜箔、5000吨/年玻璃布基覆铜板的生产能力;开发用于集成电路焊接的低弧度金丝、硅铝键合丝,巩固技术和产业优势;开发高比容电极铝箔,形成216万平方米/年阴板箔、310万平方米/年阳极箔的生产能力。
(三)半导体照明(LED)产业。通过对碳化硅晶体、外延片、芯片等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户外LED全色显示屏、LED路灯、汽车灯具、室内照明灯具、广告及景观灯等产品,与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工作紧密衔接,扩大应用与示范,努力提升我省LED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1.研究开发蓝光晶体材料及芯片。重点开发碳化硅晶体、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绝缘体硅片晶圆片及外延片、芯片等产品,开发功率型碳化硅基蓝光LED,形成2400万粒生产能力。
2.研究开发液晶电视背光源。重点开发红绿蓝(RGB)三基色超大屏幕液晶电视背光源系统,形成500万套/年生产能力。
3.研究开发显示屏及灯具。重点开发户外LED全色显示屏、LED路灯、汽车灯具、室内照明灯具、广告及景观灯等产品。
4.研究开发晶体生长与外延装备。重点开发碳化硅晶体生长炉、外延炉等装备。
(四)新医药及生物产业。整合省内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相关资源,建设新药创制技术平台。重点培育新型药物、医疗器械与医用材料2个医药产业集群,确立我省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重点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制品、生物质炼制、农用生物药物4个生物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产业。
1.新药开发。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致病病菌感染、结核、重大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类(种)疾病,在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制药、化学药品、诊断试剂与生物医药材料、疫苗等领域,自主开发一批创新药物。
2.中药现代化。加快建设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发中药加工提取技术及装备,扩大中药饮片的生产水平和规模,培育现代中药生产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3.医疗器械。开发中能医用直线加速器、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脉动真空灭菌设备、放疗设备、新型药物涂层缓释心血管支架、中心静脉导管、大输液软包装、新型骨科材料、血液净化类产品等,建设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产业基地。
4.生物育种。继续深入实施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围绕主要农作物、海水养殖及果蔬花卉等,加强育种理论、重要遗传性状遗传规律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挖掘优异种质高产、优质、抗性等重要功能基因,建立常规育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相融合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优质、高效、抗病虫、抗逆动植物、海水养殖新品种。重点培育壮大具备农业和海洋良种育种条件、创新能力强、营销理念先进的现代种业企业,逐步提高良种创新能力和种业经营水平,建设良种产业化基地,壮大生物育种产业。
5.生物制品。应用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工程产品、特种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扩大新兴生物制品产业规模。
6.生物质炼制。开展生物质综合利用和生物炼制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大宗化学品和生物液体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乙醇—木糖类功能糖产品—木素产品联产和乙醇—糠醛类化学品—木素产品联产万吨级的木质纤维素生物精练联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示范工程。
7.农用生物药物。围绕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开发疫苗、兽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发生物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缓控释肥等生物农药和农肥。
(五)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空港设备等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集群。
1.数控机床。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开发高精度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大型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数控焊割、金属构件加工设备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大型铸锻件加工技术和装备等,形成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集群。
2.工业机器人。立足我省现有基础,重点开发高空作业机器人、带电巡检机器人、恶劣工况作业机器人和特殊行业搬运机器人等,培育工业机器人新兴产业。
3.空港设备。重点开发大型飞机牵引车、地面电源车、飞机加油车、空港货物装载大型平台、机场跑道清扫车、飞机除冰车等系列空港装备,培育空港设备新兴产业。
(六)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抓住国家实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和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的战略机遇,加速提升我省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1.高速列车和城际交通专用列车。突破空气动力学分析、牵引传动与制动、运行控制、轨道结构、关键材料及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350公里/小时动车组和城际交通专用列车,带动我省相关产业发展。 2.新能源汽车。开发电动、混合动力、清洁燃料的客车、轿车和观光车,选择我省有条件的城市扩大运行试点。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研制燃料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开关磁阻电机、清洁燃料发动机、8AT汽车自动变速器、高效变频控制器等产品,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七)新能源产业。在继续拓宽我省太阳能集热系统、地热应用领域的基础上,重点研发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及新型储能产品关键技术。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形成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产业集群,拓展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化工新兴产业。
1.太阳能热利用。开发中高温太阳能热管及集热系统,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和干燥、海水淡化技术,提升太阳能热利用效率,扩大应用领域。
2.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国家“金太阳工程”实施紧密衔接,在进一步提高硅片加工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开发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铝镓铟硒硫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等产品,形成500-1000兆瓦电池组件的产业规模,建设一批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和景观照明工程。
3.风力发电系统。开发兆瓦级双馈式、直驱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及风力发电机叶片、电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形成2000兆瓦的生产能力。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达到1600兆瓦。
4.储能技术及产品。研制太阳能电池封装膜、燃料电池膜,开发太阳能、风能发电逆变系统和锂电池、钒电池、钠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储能产品,提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5.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开发研制适合我省秸秆资源现况的工业化气化发电与供暖系统、独立分布式农村秸秆热解气化能源系统、适用于企业和农村集中处理的大中型沼气装置等;开发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联产生物化学品技术和一体化装置,提高生物质能源转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6.地热能与海洋能的利用。开发地源热泵、海水源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等,提高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发电技术及装备的研究。
7.煤化工。以水煤浆气化、粉煤气化、煤间接液化、高硫煤和劣质煤气化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煤地下气化技术的研究为突破口,开发甲醇、二甲醚、醋酸、乙烯、丙烯、醋酸乙酯、乙二醇及煤焦化工深加工产品,发展煤化工产业集群。
(八)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我省船舶制造的产业基础和海洋生物化工的资源优势,开发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造船装备和船用配套产品,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产品,做大做强我省海洋新兴产业。
1.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开发大型客滚船、豪华邮轮、远洋渔船、LNG运输船、高档游艇等,形成我省造船行业的特色。重点开发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上采油装备、港口门机、大型起吊装备、深海潜标、海洋地质(水质)综合数据监测检测设备、水下焊接机器人等,形成海洋工程装备和仪器仪表产业。
2.造船装备与船用配套产品。围绕造船装备,重点开发造船用卷板机、逆变焊机及船用零部件铸锻、焊接、热处理、化学处理工艺技术及装备。围绕船用配套产品,重点开发船用发动机、大型曲轴、发电机、舵机、压舱水处理装备、海水源空调等船用装备用配套产品;开发船用导航设备、航行数据记录仪、船用雷达等电子产品。
3.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开发高值化、功能性食品和营养保健品。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酶、生物农药、化妆品、促生长剂等,培育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新兴产业。
4.海洋精细化工。开发溴系列阻燃剂和医药中间体、高端海藻化工产品及衍生品;开发环保型、防腐蚀、防生物附着的新型功能涂料。研究红藻、褐藻食物纤维在医疗卫生、印染纺织和日用化工领域的应用,开发壳聚糖医用敷料;研究海藻纤维、甲壳素纤维在传统纺织材料中的应用,开发特种功能纺织新材料。
5.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综合开发,培育以海洋微藻养殖制取沼气和生物柴油、滨海耐盐碱植物制取生物柴油为主线的海洋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九)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根据我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的需求,研究开发污染物综合治理及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城市与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
1.环保产品与装备。开发环境监测仪器、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器、室内空气净化设备、高效污水处理及资源化设备,培育环保装备新兴产业。
2.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开发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城市污水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环境保护中的脱硫、脱硝工程技术,城市垃圾发电等技术与装备,废旧汽车及电子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选择部分区域、城镇建设示范工程。
3.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重点开发暗管改碱技术与装备,改造黄河三角洲60万亩盐碱地,改碱后土地含盐量由0.6%-1.3%降低到0.3%。
(十)高技术服务产业。突破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突出平台建设和示范带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转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培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地理信息、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
1.电子商务。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交易、供应链管理技术,探索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交易与服务、生产企业供应链信息交换和整合服务,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
2.现代物流。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应用平台,培育一批技术供应商和骨干企业。
3.数字媒体。重点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数字点播、网络出版、互动影音内容聚合与服务等若干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建设动漫产业基地。
4.地理信息化。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全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等重大成果的市场化运营,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储备和开发利用水平。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开展产业化示范,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地理信息加工和软件开发企业做大作强。
5.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养殖)调控等五大系统,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建立全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围绕农业供应链管理技术、农产品流通装备、农业流通信息技术、农业标准化体系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农村配送服务、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现代物流协同信息平台等示范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重大科技专项衔接,实现资源集成。按照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确定的重点,加强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衔接,把国家目标和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为我省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资源。
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要按照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搞好重大项目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择优选择龙头企业和核心技术,把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作为立项、验收的重要依据,研究、开发、产业化统筹安排,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配套支持,每年组织实施50—100个重大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项目,重点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创建一批创新发展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1.重点支持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充分发挥驻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力,在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和省属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优势技术领域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共建培育基地建设,争取建立更多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以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加快国家海洋实验室、CIIIC研究院、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平台、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中心、船舶设计研究院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步伐,争取中国科学院近期内在山东省建设分院。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引导和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省重点企业要全部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以省属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选择与我省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技术领域,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共享为目标,建设一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3.加强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共享共用的原则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资源共享平台,使之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果转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
(三)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提升高新区的发展质量。按照科技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动方案》要求,不断深化我省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力争使我省更多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步伐,力争1—2家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各级政府要切实改革现行的考核办法,着眼长远,注重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质量,把高新区作为创新基地建设、集聚发展后劲、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样板,采取有别于一般行政区域的考核指标。支持高新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把高新区作为各项改革和创新政策的试验区先行先试,充分赋予高新区改革和发展的自主权。各高新区要坚持精简高效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按照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立足于园区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支持高新区承担各级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做好高新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企业上市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培育工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集成现有各类专项资金,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等部门的相关计划和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拉动市、县以及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企业配套投入600亿元以上。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2010—2012年,省政府共筹集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保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
规范运作“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山东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引进国内外投资机构来我省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市和创业投资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放大政府资金的投资效应。创新投入方式,充分运用担保、贴息、发行企业集合债券和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等多种金融工具,培育适应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资本市场。认真落实银监会、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办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的贷款担保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强化企业作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究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考核制度,探索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认真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09〕15号),积极创造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把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并购研发机构。
强化百千万科技合作创新工程与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紧密衔接,力争推动100个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来我省建设分支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1000项以上成熟的技术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鼓励支持10000名以上科技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指导、参与企业创新实践,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继续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强化省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管理,加大对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的支持力度,通过计划的实施,培养一批杰出创新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深化科技创新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期权和股权激励、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5—2010年)》,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依法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实施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培训。
(六)落实相关政策,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环境。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确保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研究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省科技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省级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省财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在认定的省级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研究制订《山东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参照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有关政策,支持优先购买自主创新产品。要按照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对具有首创和自主研发性质的产品实行政府采购、首购和订购办法。改革现行省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奖励比重,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奖,对自主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按照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要求,启动山东省创新型企业试点。
加强对国家、地方扶持自主创新的法规规章和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依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开展政策宣讲活动,组织财税专家分期分批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宣传普及。省政府定期组织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对政策落实情况予以通报,并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七)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自主创新的组织保障。省政府建立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副省长李兆前同志牵头,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农业厅、交通运输厅、国土厅、环保厅、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研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省科技厅负责提出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的指导目录,具体组织计划的实施、考核、验收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农业厅、交通运输厅、国土厅、环保厅、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在项目立项、土地供给、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环评和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结合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确保计划实施取得实效。各级政府要把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强化配套衔接。
进一步完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考核和奖励制度,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对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调度和考评,对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管与审计,确保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实效。
现将《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二月十二日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9〕95号),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我省基础和优势,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以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为发展重点,以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培植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省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立足我省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重点行业,盘活存量与培植增量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抓,集中资源,加大投入,优化提升我省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积蓄发展后劲。
2.超前谋划,稳步推进。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落实好扩内需、保增长应对措施的同时,针对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培育一批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
3.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性地组织实施一批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带动性作用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4.企业主体,政策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投资、金融、税收、服务等政策,支持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三)主要目标。到2012年底,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00亿元。努力实现“七个一批”,一是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300个;
二是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创新型企业200家,其中产值过10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50家;
三是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实施,重点支持50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8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100家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五是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优势骨干企业,省重点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六是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载体,力争2—3家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1—2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0家;
七是聚集一批创新团队,建设50个企业重点实验室、100个院士工作站,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
二、重点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总体部署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立足我省特色和优势产业,着眼于未来发展需求,重点培植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LED)、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高技术服务业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确立我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一)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发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集成电路、RFID芯片及读写机具、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产品、应用软件、新型显示器件、数字家庭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研发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服务器,确立我省高端服务器的领先地位。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
2.集成电路。建设EDA设计工具、测试环境,设计开发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等。围绕12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引进,开展消化吸收创新,培植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新兴产业。
3.应用软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CAD/CAM软件系统、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软件中间件、基于3G网络的通信应用软件、支持超级计算环境的应用软件及产品。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4.平板显示器。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开发新一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完善LED背光源液晶显示器模组工程化技术,形成LED背光源模组100万片的生产能力。
5.数字家庭。在现有数字化家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研究推广数字电视技术,扩大我省数字电视的覆盖率。
(二)新材料产业。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强化陶瓷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碳纤维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纶、玻璃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重点培育聚氨脂材料、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陶瓷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在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围绕轻质、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培育镁合金及制品、粉末冶金、电子基础材料产业集群。
1.碳纤维。开发千吨级CCF-1聚丙烯腈原丝纺丝工艺及装备、形成5000吨原丝、2000吨碳纤维、2000万平方米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开发煤制沥青、沥青基碳纤维生产工艺及装备,形成百吨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在航空航天材料、防弹材料、绝热材料、电极材料、电磁屏蔽材料、人工骨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2.芳纶纤维。围绕芳纶1313纤维及应用,开发化工过滤、耐高温防火织物和制品。围绕航空航天、电器绝缘、轮胎帘子线、通信电缆及增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开发千吨级芳纶1414(对位芳纶)聚合工艺及装备,形成1000吨纤维、1000吨芳纶纸、500万平方米纤维制品的生产能力。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开发纤维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线,形成5000吨纤维生产能力。研发防弹衣、高频绝缘材料、高性能弹力材料等制品。
4.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开发玻璃纤维与聚丙烯复合拉丝生产技术,形成2万吨/年复合纤维生产能力;研制玻璃钢管道、门窗、风力发电机叶片、汽车配件等产品。
5.TDI及聚氨酯制品。重点开发30万吨TDI生产工艺及成套生产装备、聚氨酯软质、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体、高档涂料、复合板材等产品,拉长聚氨酯产业链。
6.有机氟材料。立足我省聚四氟乙烯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开发离子膜、燃料电池膜、太阳能电池封装膜、织物整理剂、聚酰亚胺、氟橡胶等,确立我省高端氟材料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7.有机硅材料。重点开发硅油、硅树脂、硅橡胶和硅烷偶联剂等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形成10万吨有机硅加工能力。
8.陶瓷新材料。研究开发电子、生物、磁性、光敏等多功能陶瓷和氧化铝、氧化硅、碳化硅、氮化硅等结构陶瓷产品。
9.高纯镁及合金材料制品。开发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镁及镁合金的线、板、带等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培育镁合金材料及制品新兴产业。
10.粉末冶金及制品。围绕汽车、五金、电机等行业的需求,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制品,形成10万吨/年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能力。
11.电子基础材料。开发高性能电解铜箔和环氧玻璃布基覆铜板,形成1500吨/年高性能电解铜箔、5000吨/年玻璃布基覆铜板的生产能力;开发用于集成电路焊接的低弧度金丝、硅铝键合丝,巩固技术和产业优势;开发高比容电极铝箔,形成216万平方米/年阴板箔、310万平方米/年阳极箔的生产能力。
(三)半导体照明(LED)产业。通过对碳化硅晶体、外延片、芯片等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户外LED全色显示屏、LED路灯、汽车灯具、室内照明灯具、广告及景观灯等产品,与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工作紧密衔接,扩大应用与示范,努力提升我省LED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1.研究开发蓝光晶体材料及芯片。重点开发碳化硅晶体、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绝缘体硅片晶圆片及外延片、芯片等产品,开发功率型碳化硅基蓝光LED,形成2400万粒生产能力。
2.研究开发液晶电视背光源。重点开发红绿蓝(RGB)三基色超大屏幕液晶电视背光源系统,形成500万套/年生产能力。
3.研究开发显示屏及灯具。重点开发户外LED全色显示屏、LED路灯、汽车灯具、室内照明灯具、广告及景观灯等产品。
4.研究开发晶体生长与外延装备。重点开发碳化硅晶体生长炉、外延炉等装备。
(四)新医药及生物产业。整合省内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相关资源,建设新药创制技术平台。重点培育新型药物、医疗器械与医用材料2个医药产业集群,确立我省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重点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制品、生物质炼制、农用生物药物4个生物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产业。
1.新药开发。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致病病菌感染、结核、重大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类(种)疾病,在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制药、化学药品、诊断试剂与生物医药材料、疫苗等领域,自主开发一批创新药物。
2.中药现代化。加快建设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发中药加工提取技术及装备,扩大中药饮片的生产水平和规模,培育现代中药生产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3.医疗器械。开发中能医用直线加速器、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脉动真空灭菌设备、放疗设备、新型药物涂层缓释心血管支架、中心静脉导管、大输液软包装、新型骨科材料、血液净化类产品等,建设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产业基地。
4.生物育种。继续深入实施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围绕主要农作物、海水养殖及果蔬花卉等,加强育种理论、重要遗传性状遗传规律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挖掘优异种质高产、优质、抗性等重要功能基因,建立常规育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相融合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优质、高效、抗病虫、抗逆动植物、海水养殖新品种。重点培育壮大具备农业和海洋良种育种条件、创新能力强、营销理念先进的现代种业企业,逐步提高良种创新能力和种业经营水平,建设良种产业化基地,壮大生物育种产业。
5.生物制品。应用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工程产品、特种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扩大新兴生物制品产业规模。
6.生物质炼制。开展生物质综合利用和生物炼制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大宗化学品和生物液体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乙醇—木糖类功能糖产品—木素产品联产和乙醇—糠醛类化学品—木素产品联产万吨级的木质纤维素生物精练联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示范工程。
7.农用生物药物。围绕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开发疫苗、兽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发生物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缓控释肥等生物农药和农肥。
(五)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空港设备等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集群。
1.数控机床。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开发高精度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大型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数控焊割、金属构件加工设备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大型铸锻件加工技术和装备等,形成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集群。
2.工业机器人。立足我省现有基础,重点开发高空作业机器人、带电巡检机器人、恶劣工况作业机器人和特殊行业搬运机器人等,培育工业机器人新兴产业。
3.空港设备。重点开发大型飞机牵引车、地面电源车、飞机加油车、空港货物装载大型平台、机场跑道清扫车、飞机除冰车等系列空港装备,培育空港设备新兴产业。
(六)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抓住国家实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和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的战略机遇,加速提升我省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1.高速列车和城际交通专用列车。突破空气动力学分析、牵引传动与制动、运行控制、轨道结构、关键材料及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350公里/小时动车组和城际交通专用列车,带动我省相关产业发展。 2.新能源汽车。开发电动、混合动力、清洁燃料的客车、轿车和观光车,选择我省有条件的城市扩大运行试点。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研制燃料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开关磁阻电机、清洁燃料发动机、8AT汽车自动变速器、高效变频控制器等产品,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七)新能源产业。在继续拓宽我省太阳能集热系统、地热应用领域的基础上,重点研发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及新型储能产品关键技术。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形成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产业集群,拓展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化工新兴产业。
1.太阳能热利用。开发中高温太阳能热管及集热系统,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和干燥、海水淡化技术,提升太阳能热利用效率,扩大应用领域。
2.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国家“金太阳工程”实施紧密衔接,在进一步提高硅片加工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开发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铝镓铟硒硫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等产品,形成500-1000兆瓦电池组件的产业规模,建设一批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和景观照明工程。
3.风力发电系统。开发兆瓦级双馈式、直驱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及风力发电机叶片、电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形成2000兆瓦的生产能力。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达到1600兆瓦。
4.储能技术及产品。研制太阳能电池封装膜、燃料电池膜,开发太阳能、风能发电逆变系统和锂电池、钒电池、钠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储能产品,提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5.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开发研制适合我省秸秆资源现况的工业化气化发电与供暖系统、独立分布式农村秸秆热解气化能源系统、适用于企业和农村集中处理的大中型沼气装置等;开发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联产生物化学品技术和一体化装置,提高生物质能源转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6.地热能与海洋能的利用。开发地源热泵、海水源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等,提高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发电技术及装备的研究。
7.煤化工。以水煤浆气化、粉煤气化、煤间接液化、高硫煤和劣质煤气化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煤地下气化技术的研究为突破口,开发甲醇、二甲醚、醋酸、乙烯、丙烯、醋酸乙酯、乙二醇及煤焦化工深加工产品,发展煤化工产业集群。
(八)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我省船舶制造的产业基础和海洋生物化工的资源优势,开发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造船装备和船用配套产品,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产品,做大做强我省海洋新兴产业。
1.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开发大型客滚船、豪华邮轮、远洋渔船、LNG运输船、高档游艇等,形成我省造船行业的特色。重点开发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上采油装备、港口门机、大型起吊装备、深海潜标、海洋地质(水质)综合数据监测检测设备、水下焊接机器人等,形成海洋工程装备和仪器仪表产业。
2.造船装备与船用配套产品。围绕造船装备,重点开发造船用卷板机、逆变焊机及船用零部件铸锻、焊接、热处理、化学处理工艺技术及装备。围绕船用配套产品,重点开发船用发动机、大型曲轴、发电机、舵机、压舱水处理装备、海水源空调等船用装备用配套产品;开发船用导航设备、航行数据记录仪、船用雷达等电子产品。
3.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开发高值化、功能性食品和营养保健品。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酶、生物农药、化妆品、促生长剂等,培育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新兴产业。
4.海洋精细化工。开发溴系列阻燃剂和医药中间体、高端海藻化工产品及衍生品;开发环保型、防腐蚀、防生物附着的新型功能涂料。研究红藻、褐藻食物纤维在医疗卫生、印染纺织和日用化工领域的应用,开发壳聚糖医用敷料;研究海藻纤维、甲壳素纤维在传统纺织材料中的应用,开发特种功能纺织新材料。
5.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综合开发,培育以海洋微藻养殖制取沼气和生物柴油、滨海耐盐碱植物制取生物柴油为主线的海洋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九)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根据我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的需求,研究开发污染物综合治理及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城市与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
1.环保产品与装备。开发环境监测仪器、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器、室内空气净化设备、高效污水处理及资源化设备,培育环保装备新兴产业。
2.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开发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城市污水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环境保护中的脱硫、脱硝工程技术,城市垃圾发电等技术与装备,废旧汽车及电子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选择部分区域、城镇建设示范工程。
3.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重点开发暗管改碱技术与装备,改造黄河三角洲60万亩盐碱地,改碱后土地含盐量由0.6%-1.3%降低到0.3%。
(十)高技术服务产业。突破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突出平台建设和示范带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转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培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地理信息、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
1.电子商务。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交易、供应链管理技术,探索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交易与服务、生产企业供应链信息交换和整合服务,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
2.现代物流。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应用平台,培育一批技术供应商和骨干企业。
3.数字媒体。重点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数字点播、网络出版、互动影音内容聚合与服务等若干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建设动漫产业基地。
4.地理信息化。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全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等重大成果的市场化运营,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储备和开发利用水平。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开展产业化示范,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地理信息加工和软件开发企业做大作强。
5.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养殖)调控等五大系统,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建立全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围绕农业供应链管理技术、农产品流通装备、农业流通信息技术、农业标准化体系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农村配送服务、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现代物流协同信息平台等示范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重大科技专项衔接,实现资源集成。按照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确定的重点,加强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衔接,把国家目标和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为我省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资源。
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要按照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搞好重大项目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择优选择龙头企业和核心技术,把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作为立项、验收的重要依据,研究、开发、产业化统筹安排,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配套支持,每年组织实施50—100个重大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项目,重点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创建一批创新发展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1.重点支持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充分发挥驻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力,在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和省属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优势技术领域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共建培育基地建设,争取建立更多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以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加快国家海洋实验室、CIIIC研究院、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平台、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中心、船舶设计研究院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步伐,争取中国科学院近期内在山东省建设分院。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引导和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省重点企业要全部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以省属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选择与我省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技术领域,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共享为目标,建设一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3.加强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共享共用的原则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资源共享平台,使之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果转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
(三)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提升高新区的发展质量。按照科技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动方案》要求,不断深化我省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力争使我省更多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步伐,力争1—2家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各级政府要切实改革现行的考核办法,着眼长远,注重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质量,把高新区作为创新基地建设、集聚发展后劲、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样板,采取有别于一般行政区域的考核指标。支持高新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把高新区作为各项改革和创新政策的试验区先行先试,充分赋予高新区改革和发展的自主权。各高新区要坚持精简高效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按照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立足于园区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支持高新区承担各级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做好高新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企业上市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培育工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集成现有各类专项资金,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等部门的相关计划和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拉动市、县以及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企业配套投入600亿元以上。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2010—2012年,省政府共筹集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保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
规范运作“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山东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引进国内外投资机构来我省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市和创业投资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放大政府资金的投资效应。创新投入方式,充分运用担保、贴息、发行企业集合债券和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等多种金融工具,培育适应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资本市场。认真落实银监会、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办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的贷款担保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强化企业作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究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考核制度,探索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认真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09〕15号),积极创造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把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并购研发机构。
强化百千万科技合作创新工程与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紧密衔接,力争推动100个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来我省建设分支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1000项以上成熟的技术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鼓励支持10000名以上科技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指导、参与企业创新实践,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继续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强化省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管理,加大对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的支持力度,通过计划的实施,培养一批杰出创新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深化科技创新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期权和股权激励、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5—2010年)》,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依法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实施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培训。
(六)落实相关政策,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环境。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确保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研究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省科技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省级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省财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在认定的省级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研究制订《山东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参照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有关政策,支持优先购买自主创新产品。要按照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对具有首创和自主研发性质的产品实行政府采购、首购和订购办法。改革现行省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奖励比重,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奖,对自主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按照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要求,启动山东省创新型企业试点。
加强对国家、地方扶持自主创新的法规规章和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依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开展政策宣讲活动,组织财税专家分期分批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宣传普及。省政府定期组织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对政策落实情况予以通报,并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七)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自主创新的组织保障。省政府建立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副省长李兆前同志牵头,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农业厅、交通运输厅、国土厅、环保厅、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研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省科技厅负责提出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的指导目录,具体组织计划的实施、考核、验收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农业厅、交通运输厅、国土厅、环保厅、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在项目立项、土地供给、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环评和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结合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确保计划实施取得实效。各级政府要把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强化配套衔接。
进一步完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考核和奖励制度,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对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调度和考评,对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管与审计,确保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实效。
上一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下一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09〕31号文件进一步深化我省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意